首頁|新聞|軍事|汽車|游戲|科技|旅游|經(jīng)濟|娛樂|投資|文化|書畫
不應強制教育孩子分享
馬科目博士在《平靜的父母,快樂的孩子》一書中寫道,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都是想讓他們成為慷慨無私的人,在別人有需要時會伸出援手。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兒童在學習玩耍的過程中慢慢知道了他們需要的是什么。父母總是一味的教育孩子要跟別的小朋友分享是不對的,如果其他小孩想要自己喜歡的玩具,那么小孩就必須讓出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會讓孩子覺得很難過。
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小孩呢?馬科目教授說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注意到其他小孩也想玩一次自己的玩具,主動要求讓其他孩子也玩一次。同樣,如果自己的小孩 想要其他孩子的玩具時,我們希望他可以控制自己不去搶玩具,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跟其他小孩進行溝通,讓自己也可以玩一次。教育孩子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而不是馬 上就跟別人分享玩具。他們應該有擁有玩具的的時間自由,而不是家長規(guī)定或強制,否則會讓孩子失去自我主張的能力,也會破壞小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
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我們鼓勵孩子要有一個自我調(diào)整的順序,孩子可以自己決定玩玩具的時間,這樣就可以充分享受玩具了。這樣她們也能真心的把玩具分給其他小朋友。馬科目教授認為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真正享受到快樂,最終也能達到教育他們慷慨無私的目的。我們要教育孩子養(yǎng)成這樣的想法:
1.我可以要求想要的,有時候我會很快得到,但有時也要等其他小朋友玩完。
2.我可以哭,但是哭并不會讓我得到那個玩具。
3.我不會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但我會得到更好的,在我沮喪的時候父母會理解并幫助我。
4.哭完我會感覺好一點。
5.得不到想要的那個玩具可以用其他的玩具代替。
6.我不用向我的父母抱怨哭訴來說服她們讓我得到那個玩具,每個人都要等自己的順序,遲早會輪到自己。
7.當我的兄弟姐妹給我玩具時,我會覺得他們很可愛。
8.我可以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沒有人會規(guī)定我什么時候必須給別人。當我玩完了給我的兄弟姐妹時,我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開心,我感到自己是一個慷慨的人。
(責任編輯:)